丙烷濃度對45鋼離子碳氮共滲的影響

2015-06-20 葉雪梅 常州大學 江蘇省材料表面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

  首次以丙烷作為供碳劑對45鋼進行離子碳氮共滲。利用金相顯微鏡、X射線衍射儀和顯微硬度計研究了丙烷濃度對試樣截面形貌、物相組成和表面硬度的影響。結果表明:隨丙烷濃度的增加,化合物層厚度和表面硬度均呈現(xiàn)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。當丙烷濃度為1.5%時,510℃離子碳氮共滲4h后,化合物層厚度和表面硬度分別達到最大值40μm 和779HV0.05,同時得到以ε相為主,并伴有極少量滲碳體的最優(yōu)物相組成。當丙烷濃度超過1.5%時,化合物層厚度和表面硬度均下降,這是由于滲碳體相含量隨丙烷的增加而增加,并當丙烷濃度為2.5%時滲碳體成為主要物相,從而阻礙了C、N原子向基體內的進一步擴滲。

  離子碳氮共滲是一種表面化學熱處理技術,處理后在工件表面形成C、N原子的富集區(qū),該富集區(qū)劃分為化合物層和擴散層;衔飳右话惆γ′-Fe4(C,N)相和ε-Fe2-3(C,N)相,可以提高材料表面的硬度、耐磨性、耐蝕性以及抗氧化性,而ε相的耐蝕性又優(yōu)于γ′相,因此ε相的形成更有利于提高其表面耐蝕性。擴散層是Fe的過飽和固溶體,即此時C、N原子處于鐵素體晶格點陣的間隙位置,其作用是提高材料的疲勞強度以及抗載荷能力。

  相對于傳統(tǒng)的碳氮共滲技術而言,離子碳氮共滲技術具備一系列優(yōu)點,如對環(huán)境無污染、滲速快、滲層易控制、滲后工件質量好等,因此離子碳氮共滲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。但是研究表明在含C、N等離子輝光放電氣氛中,很難在普通碳素鋼表面形成以ε相為主的物相結構,難點在于供碳劑種類的選擇以及其濃度的控制。當供碳劑為甲烷時,只得到單一的γ′相或γ′相、ε 相和滲碳體的混合物相,而從CO2、CO中電離出的活性碳原子又不足以產生以ε相為主的物相結構。因此,為了在45鋼表面得到以ε相為主的物相結構,研究新的供碳劑及其合適的濃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。

  本研究選用丙烷作為供碳劑,研究了不同的丙烷濃度(從0.5%到2.5%)對45鋼離子碳氮共滲的影響,其目的是得到滲速最快且相組成最優(yōu)的最佳工藝。此外,為比較不同供碳劑的滲后效果,設定濃度為1.5%的甲烷離子碳氮共滲后的試樣為參考試樣。

  1、實驗材料及方法

  實驗材料為45鋼,其化學成分(質量比)為:0.46% C,0.17% Si,0.52% Mn,0.031% S,0.032% P,其余為Fe。采用線切割將45鋼加工成尺寸為10mm×10mm×5mm 的試樣,再對其進行調質處理:830℃下保溫8min立刻水冷,隨后在560℃回火20min;最后將調質后的試樣用240~2000目的砂紙進行打磨,并置于無水乙醇中進行超聲波清洗,以得到清潔的試樣表面,再吹干,待用。將準備好的試樣放置在真空爐內,并抽真空使得爐內氣壓小于10Pa。再通入不同比例的氮氣和供碳劑,并保持爐內氣壓均為290Pa。實驗中,丙烷的濃度的變化范圍為0.5%~2.5%,參考試樣的所采用的甲烷濃度為1.5%,所有的試樣離子碳氮共滲溫度均為510℃,保溫時間均為4h。

  利用DMI-3000M 型金相顯微鏡觀察離子碳氮共滲試樣的截面組織形貌,并用D/max-2500型X射線衍射(XRD)儀分析試樣表層的物相組成,采用HXD-1000TMC型維氏顯微硬度計測量試樣的表面硬度,載荷為0.05kgf,保荷時間為15s,取4次測量的平均值作為最終硬度值。

  3、結論

  由于丙烷的電離能比甲烷低,更易分解,因此比甲烷更適合作為供碳劑。研究發(fā)現(xiàn)隨著丙烷濃度的增加,化合物層厚度和表面硬度均呈現(xiàn)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。當丙烷濃度為1.5%時,在510℃離子碳氮共滲4h后,化合層厚度達到最大值40μm,表面硬度達到最大值779HV0.05,同時得到以ε 相為主,并伴有極少量滲碳體的最優(yōu)相組成。當丙烷濃度超過1.5%時,化合物層的厚度和表面硬度均下降,這是由于滲碳體相隨丙烷的增加而增加,并在丙烷濃度為2.5%時成為主要物相,從而阻礙了C、N原子向基體內的進一步擴散,導致化合物層厚度和表面硬度下降。